清华大学调研瑞松科技 共探战略企业家培育与产学研协同新路径

时间:2025年11月05日
公司将进一步聚焦于机器人核心部件与算法的自主研发,攻克高端精密装备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与制造全过程的深度融合应用,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2025年10月30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东,五道口金融学院导师马建伟一行莅临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瑞松科技”)开展广州开发区 黄埔区战略企业家培育计划专题调研。此次活动是区委组织部、区委人才工作局推进广州开发区“战略企业家培育计划”的核心实践。

作为广州开发区战略企业家百人团入选者,瑞松科技董事长孙志强率核心团队接待并参与座谈,双方围绕就战略企业家培育体系支撑下的人才共育生态构建,以及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两大关键议题,展开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深度探讨,为破解“产学研”协同难题、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

图:清华大学一行在瑞松科技合影留念

战略企业家培育:以“前沿视野与突破精神”引领产业升级

“战略企业家培育计划”是广州开发区重点人才工程,旨在通过党委政府“帮一手、托一把、陪一程”的精准赋能措施,发掘并培育具备企业家精神、战略思维,且拥有产业引领力的领军人才。在调研过程中,孙志强董事长结合个人成长经历与企业管理哲学,分享了其推崇的古今中外企业家典范,强调“前沿视野与突破精神”的核心价值。

调研组深入了解瑞松科技发展历程与产业布局,围绕“战略企业家能力模型”展开讨论,认为企业的持续发展需以人才梯队建设、技术创新与国产替代为基石,同时通过质量管控与成本优化筑牢市场竞争力。

人才共育:从“智力源泉”到“发展动能”的精准转化

面对产业升级对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双方聚焦“复合型”与“战略型”人才培养达成共识。孙志强董事长指出,企业不仅需要引进人才,更需要能引领技术变革、契合产业实践的领军者,“作为创新主体,我们迫切需要将高校的‘智力源泉’转化为产业的‘发展动能’。”

高旭东教授回应称,清华大学正积极将高等教育体系与国家战略、产业需求深度结合,“依托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我们能为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持续提供兼具深厚根基、前沿视野与实干精神的顶尖人才,助力企业创新升级。”双方探讨了人才校企联合培养话题,计划定向输送清华大学学生参与瑞松科技智能制造项目实践,实现理论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成果转化: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式突破

在科研成果落地层面,双方直击“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痛点,寻求技术壁垒构建与市场先机抢占的路径。孙志强表示,科研成果成功落地将优化企业研发体系,“通过提前布局下一代技术,我们有望定义行业新标准。”

清华大学一行表示,高校科研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重点实验室,具备原创性与颠覆性优势,且拥有成熟的转化平台体系。双方有望围绕三大合作方向开展合作:

◉ 工业AI技术应用:联合开展工业AI算法在智能制造场景的落地研究;

◉ 专利池共建:加速高校前沿技术向企业生产端转化,形成技术共享与保护机制;

◉ 联合研究院:聚焦机器人核心部件、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等“卡脖子”领域联合攻关。

产学研协同:助力瑞松科技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目前,瑞松科技正全力推进以“工业AI、高端精密制造”为核心的第二增长曲线。孙志强期望,通过战略企业家培育计划,加强与清华大学等顶尖产学研合作机构的链接,持续在机器人技术、高端装备精密化、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模式等方面寻求新突破。

公司将进一步聚焦于机器人核心部件与算法的自主研发,攻克高端精密装备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与制造全过程的深度融合应用,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